一些新手妈妈在判断宝宝要不要吃奶时,常常把手指放在宝宝嘴边,看到宝宝追着手指要吸吮,就认为宝宝饿了,还有一些妈妈听到宝宝哭闹也会马上喂奶。
其实,这些判断方法都是不科学的,宝宝追着吸吮手指,这是与生俱来的觅食反射,也可能是宝宝在自我安慰或探索世界。而宝宝哭闹的原因就更多了,在宝宝哭闹时喂奶还容易引发呛奶。
这些不科学的判断方式,都容易出现一个相同的后果,那就是过度喂养。
过度喂养
过度喂养最容易发生在吃奶粉的宝宝身上,一般说来,宝宝具有调节能量摄入的本能,但是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母乳喂养上。
而吃奶粉的宝宝,由于奶瓶吃起来更加简单,尤其是低龄宝宝,要控制流速和吞咽是很难的,吃奶时往往又急又快。同样的母乳量,母乳喂养时要吃15分钟左右,用奶瓶时可能5分钟就吃完了。吃得太快就容易让妈妈觉得宝宝还没吃饱,从而添加奶量。
拉水样绿便,常带有泡沫
呕吐,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
腹痛,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
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
那么,宝宝可能是过度喂养了,妈妈们需要控制喂奶量。
宝宝奶量
那每天奶量要喝多少才正确呢?以下数据粑粑麻麻可以参考一下:
新生儿时期:一昼夜喂奶7~8次,约3小时一次,后半夜稍长。
生后第一天每次喂奶15~20毫升,
以后每天增加10~15毫升,直至每次喂奶60毫升,
再每两天增加10~15毫升至每次喂奶90毫升。
7~8天后每天喂奶可降至5~6次,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延长,每天总量120~180毫升/公斤体重。
1~2个月:每日喂6~7次,每顿约吃80~120毫升左右。
2~3个月: 每天6次,每次喂奶120~150毫升,间歇延至3.5~4小时,后半夜可睡5~6小时。
4~5个月:每天喂奶5~6次,每次150~200毫升,后半夜可持续睡5~6小时,不需要喂奶。
5~6个月:每日喂奶4~5次,每次可喂200~240毫升,入睡后最多喂一次奶。
根据卫生部在2012年4月颁布的《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》建议:3月龄内婴儿奶量约500~750 毫升/日,4~6月龄婴儿约800~1000 毫升/日,逐渐减少夜间哺乳。
6-12月:每天四顿奶,每次吃240毫升,逐渐添加辅食,从一天一次辅食增加到2-3次,11个月后可以逐渐用辅食代替一餐奶粉。
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:6个月以后添加辅食。每日奶量保持600~800毫升,每天喂奶3~4次。1~2岁每天保证400~640毫升的奶量。2~3岁640毫升的奶量。
当然,这只是参考标准,妈妈需要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。在此有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,可根据宝贝体重来测量:一日奶量≈128毫升/千克×体重(千克)。
判断宝宝是否吃饱
到底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?一般来说,学会下面的五点,就会轻松很多:
1、吃奶漫不经心,吸吮劲减弱。
2、有一点动静就停止吸吮,甚至放下乳头或者奶嘴,转头寻找声源。
3、用他的小舌头把乳头或者奶嘴抵出来,再放进去,还会抵出来。
4、看睡眠:一般2个月以内的宝宝,在两次喂奶之间能够安静而满足地入睡。如果宝宝吃奶后还哭,或者咬着奶头不放,或者睡不到两小时就醒,就说明奶量不足。
5、看体重:6个月内的婴儿,每星期平均增加体重125克~200克;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。
最后
再强调一下,以上这些数字主要是为奶粉喂养的妈妈提供一个参考标准,最重要的还是要按需喂养,不要强迫宝宝进食,这样才不会过度喂养。